6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赶赴西安沣西新城高桥街道新丰京诊所,探望并访谈了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西京医院辞职返乡创办乡村医院,以医术回报乡亲的“最美乡村医生”刘亚玲医生。院长桑利娥、副院长刘登攀,校级教学督导王兰教授参加。

师生访谈合影
1984年刘亚玲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毕业,毅然选择到偏远的云南边防67医院工作。在两次休假期间,她毅然前往老山前线206阵地开展救护伤员工作,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誉为战士心中的“战地女神”。在访谈中,刘医生谈起她从西京医院主治医师岗位回归农村的行医的理由,她说,在大城市名医荟萃之地,自己或许只是沧海一粟,而家乡农村医疗条件匮乏,稍有水平的医生都如凤毛麟角般稀缺,当时村党支部书记对她讲,“保家卫国几十年,现在不打仗了,该回家乡为乡亲做点事”,就是这样简单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刘医生的心,激发了她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她毅然放弃西京医院的优厚待遇,回到家乡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成为乡村健康的坚实“守门人。”

“战地女神” 刘亚玲画像
在乡村行医过程中,刘医生遇到过重重困难,可是她没有退缩,咬紧牙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谈到如何和医疗知识有限的乡亲们进行医学问题的沟通交流,刘医生说:“只要有真心,有技术,有道理,对自己的乡亲们只需直言不讳,一切迎刃而解。”在行医实践中,她用通俗接地气乡亲们能理解的语言,耐心细致地解释着医学的基本原理,让家长理解孩子普通发烧“尽量不用药、不输液”的原因,化解了家长的疑惑和担忧;面对肿瘤晚期的患者,她总是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真诚以待,引导患者理性对待,不盲目迷信高价治疗。她谈到,做一名乡村医生面向一群不懂医的乡亲们,更需用真心赢得信任,把专业用到实处,成为他们信赖的健康依靠。

访谈中的刘医生
针对如何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这个问题,刘医生坦言 ,基层是第一时间最容易把人救活的地方,对医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适应基层必须善于学习,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她说,基层虽条件艰苦,但能接触多样病例,锤炼实战技能。基层工作繁杂,要从细小工作干起。记得自己刚刚参加工作,负责给卫生班打扫厕所、挑热水,她做到一丝不苟。“不管爱不爱干,干一行就要好好学”,要是基层简单活儿都干不好,难成大事;同时,她说,面对基层工作更要热爱服务对象,有工匠精神。小事能认真做的人,才能在医疗岗位发光发热。她期望更多青年医学生能“端正思想,心怀基层、情系乡亲”,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磨炼医疗本领,为乡村健康保驾护航。
从部队军医到乡村医生,刘医生的选择与坚守,是基层医疗工作者奉献精神的缩影。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正是无数这样的“健康守护者”,用行动诠释“扎根基层、守护健康”的使命担当,为乡亲们铸牢生命健康的防线,为医学生树立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仁心留在乡亲间”的榜样。
在访谈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提问,刘医生始终耐心解答,事无巨细,有问必答,分享了自己从医多年的心得和经验。她鼓励同学们要珍惜在校时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注重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生访谈
通过面对面访谈,师生们不仅近距离感受到了刘亚玲医生的人格魅力和医者仁心,更激发了同学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使得同学们深刻理解了“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真正含义,深情感受到乡村医生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使命。刘医生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同学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投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图/何亚琪 王茗萱 文/翟思源 审核/刘登攀)